20世纪90年代初,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提出,要大力提倡“马上就办”的工作精神,讲求工作实效,提高办事效率,使少讲空话、狠抓落实在全市进一步形成风气、形成习惯、形成规矩。这一理念穿越时空,至今仍是指引政务服务提质增效的重要遵循。广大党员干部当以“马上就办”的效率意识打破拖延懈怠的惯性,用“一次办好”的务实举措减少群众奔波,让政务服务的“好速度”真正跑出民生保障的“真温度”。
明晰“为谁而办”,锚定干事坐标。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,就把“人民”二字镌刻在旗帜上,始终与人民同呼吸、共命运、心连心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强调:“家事国事天下事,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。”这一深情论述,再次彰显了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人民至上情怀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以理论武装筑牢信仰之基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精神滋养,深刻回答“我是谁、为了谁、依靠谁”的根本命题。要始终把屁股端端地坐到老百姓这一边,以“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”的赤子之心,把群众的“小事”当作自己的“大事”,让每一项政务服务都锚定“为民办实事”的价值坐标,让“马上就办”从一开始就奔着民心去、围着民生转。
探索“如何办成”,创新工作方法。面对群众日益多元的利益诉求,仅有服务热情远远不够,更需要破解难题的智慧与方法。“马上就办”所倡导的效率意识,本质上是对“不等、不拖、不放”工作作风的刚性要求,群众的诉求一旦提出,就要第一时间响应、第一时间处置、第一时间反馈。当前,政务服务正从“有没有”向“好不好”转变,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以改革思维破解体制机制障碍,持续深化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改革,打通部门壁垒、简化审批流程,让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。要善用科技赋能,将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深度融入政务服务场景,通过智能审批、掌上办理等创新模式,让服务更精准、更便捷。唯有既保持“马上就办”的紧迫感,又掌握“科学会办”的方法论,才能在复杂问题面前心中有底、手中有招,用创新实践破解民生难题。
追求“怎么办好”,回应民生期盼。把事情办成只是底线,让群众满意才是追求。“马上就办”不仅要求流程高效顺畅,更强调服务充满温度,既要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,也要让群众感受到被尊重、被重视。群众的口碑是最公正的评价,民生的改善是最有力的答卷。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群众“满意不满意、高兴不高兴、答应不答应”作为重要标尺,在办结每件民生实事后,主动回访倾听反馈,认真总结经验教训,不断提升服务的精细化水平。对于群众反映的新情况、新问题,要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,做到举一反三、标本兼治。唯有始终怀揣对人民的深厚感情,把“办得好”作为工作常态,让每一项民生诉求都能“件件有着落、事事有回音”,才能真正让“马上就办”的速度始终饱含民生温度。